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東沙島見聞錄

距離臺灣高雄港約400公里遠的西南方海域,有著一座渺小卻耀眼的珊瑚礁小島,那就是由珊瑚礁沙堆疊而成的東沙島;東沙島島嶼面積不大,卻控制約6860平方公里的海域,截至2019年的調查,東沙外環礁的珊瑚覆蓋率約在70%左右,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珊瑚礁海域【1】。

東沙島為臺灣第七座國家公園,也是第一座海洋型國家公園,島上設有研究站,開放學者上島進行研究,除臺灣學者外,日本、美國等多個國外研究團體皆有登島進行海洋資源、內波等相關研究,除研究員外,島上目前是由臺灣海巡署進行常態戍守,截至目前(2020/07/28)為止,東沙島依然未開放一般民眾登島休憩,而我們很幸運的申請到海委會的海洋體驗營,在7/18登島參訪,以下內容將會針對這四天營期所見所聞來做介紹。

第一天


圖一、高雄港內的大港橋

第一天登船領取文宣品後,我們就前往交誼廳聽取中研院生多中心的鄭老師對東沙島的生態及其地形介紹,在下午15:00左右,便解開港口繫繩後推離港,這對首度搭乘大型艦艇的我來說很是興奮,就立刻前往艦橋一覽出港的美景,鹹鹹海風伴隨破浪聲,更增添出航的真實感,讓我開心不已XD。

圖二、海巡署3000噸級高雄艦

圖三、出高雄港時由海巡署人員站在船頭協助安全確認

圖四、出港前回望中山大學

離港一小時後,高雄的85大樓依然依稀可見,但海水早已變成耀眼又沉穩的深藍色,附近海域所及皆是停泊等待進港或是物資運補的大型貨輪,艦上學員多是第一次搭乘大型艦艇出航,大家都超興奮的在後甲板停機坪拍照著,趁著人多的時候,我便厚著臉皮幫人拍了幾張,練練人像的攝影技術。

圖五、離港一小時後遠眺高雄

圖六、甲板上所觀看到的夕陽

晚餐時,同桌的學員們相互聊著自己的背景,也相互認識彼此;餐後,我們開始著手製做由海管處志工所提供的“核果哨”,核果哨製作方法是將瓊崖海棠 (Calophyllum inophyllum) 的核果內果肉刮除完,並向核果小孔吹動,藉核果小孔引發空氣振動來製造哨聲,因為要剛好吹出聲音十分有難度,也因此同桌的大家也都吹得臉紅氣喘,煞是有趣;瓊崖海棠的核果是可以生吃的,我當時有親自嘗試,是完全沒有味道的。

圖七、核果哨外觀

*瓊崖海棠常見於西南太平洋諸島,是東沙島上的常見樹種,在部分民用建物旁、大王廟及南岸潟湖口皆有其身影,其學名:Calophyllum 有美麗的葉之意, inophyllum 則是:細脈的葉,意在說明其葉外觀有光澤,脈緻密有序【2】。

手做課程結束後,大家便開心的再次前往後甲板,因海上的超低光害,使得星空很明顯很美麗,而身為菜鳥攝影新手,自然也帶著我的小小相機,努力在甲板上捕捉那耀眼迷人的星空,但當時高雄艦巡航速度約為15~20節 (註1)、加之海面顛簸,也因此長時間曝光所拍攝出來的星空十分淒慘,在這情形下,我只能選擇使用相對較為快速的快門(1秒),並且依靠相機本身的五軸五級防手震(鏡頭無防手震)來協助拍攝,儘管只能拍出較亮的部分星星,但我卻已經十分滿足了。

註1:一節約1.85公里

圖八、艦上所拍攝到的星空

圖九、高雄艦船艙

第二天


隔日清晨一早,為了欣賞日出,刻意在清晨5:30起床,俗話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我很幸運跟著部分學員,在船舷右側先發現海豚,接著又看到白腹鰹鳥的亞成鳥 ( Sula leucogaster ),當天的運氣真的好到爆棚。


圖十、劃破海面的海豚

圖十一、劃破海面的海豚

圖十二、飛行中的白腹鰹鳥

圖十三、飛行中的白腹鰹鳥

*白腹鰹鳥雄性為淡藍色,雌性為乳黃色,為大洋性鳥類,主要棲息在沿岸附近,時常漂浮在海面上,主要以飛魚或烏賊為食,習慣以俯衝方式捕食,亦會奪取其他海鳥所捕食的獵物,東沙島上過去較常見,近年有減少的趨勢,IUCN將其標為無危【3】。

早飯結束後,我們再次前往艦橋,時間約09:30分,遠方已可以見到東沙島上的塔台了,大家超興奮地拿起相機抓取看到塔台的那瞬間;這時,艦長也開始為我們進行船隻航行的儀器判讀介紹課程,並模擬水砲驅離違法船隻,強力的水柱衝擊在海面上濺起大片水花,很是震撼。

圖十四、射擊中的水砲

在10:30左右,開始由PP艇進行接駁,因為東沙島附近水深淺,故由接駁快艇協助人員的運送,在上島之前,我們遠遠就看見海巡弟兄們列隊歡迎我們的到來。


圖十五、協助接駁的海巡署PP艇

圖十六、島上的海巡弟兄們列隊歡迎我們 (海巡署東南沙分署 攝)

由接駁車載我們至房間放好行李以後,便前往會議廳聽取東沙島的環境介紹簡報,同時因應南海局勢升溫,將手機前後鏡頭貼上貼紙,避免島上情資外流。

午餐結束後,我們前往參觀島上的民生基礎建設,也是首度見到東沙島上產水的井口;緊接著前往參觀其他民生基礎建設;也前往參觀島上的大王廟及文物介紹館,瞭解島上的歷史,許多內容真的是讓人嘆為觀止。

圖十七、島上的大王廟是協助鎮煞的 (海巡署東南沙分署 攝)

接著我們前往淨灘,沿著海岸線一直走,發現最多的垃圾是漁具的浮標,而這些漁具上皆刻有中國的省份,間接證實這些垃圾很可能都是由中國漁船所丟棄的,除了浮標外,保麗龍、寶特瓶等各式塑膠物品也很多,美麗的東沙島沙灘,就這樣被這些垃圾覆蓋著,令人難過。

圖十八、來自中國的海漂垃圾隨處可見 (海巡署東南沙分署 攝)

稍作休息後,我們前往另一邊的灘岸,老師細心的跟我們介紹東沙島沙灘上的生態環境與灘岸附近較常出現的生物。

晚餐飯後,我們前往製作明日的早餐:熱狗麵包,而後,就前往隔壁廳,聽著海巡弟兄的自彈自唱,配著咖啡跟杏仁脆餅好不愜意呀~XD

圖十九、我們所完成的美味(?)熱狗麵包 (海巡署東南沙分署 攝)

夜幕低垂時,老師帶著我們再度踏上灘岸,我們驚奇的發現,上面有著大量的皺紋陸寄居蟹(Coenobita rugosus),數量之多,令人生畏,聽聞島上還有其他種寄居蟹,但此行的我們卻都無緣再見。

*皺紋陸寄居蟹在東沙島陸域環境均可見,數量龐大,白天多躲藏在樹蔭下,傍晚出來覓食,偶爾會攀爬在枝幹上,其殼主要是來自外來種:非洲大蝸牛的空殼,小型個體則常在潮間帶岸邊,背負蜑螺或玉螺空殼;可以看到他的眼睛呈側扁形【4】。

圖二十、灘岸上的皺紋陸寄居蟹 


圖二十一、遍布灘岸的皺紋陸寄居蟹 (海巡署東南沙分署 攝)

圖二十一所見的海草,主要是由泰來草 (Thalassia hemprichii) 及圓葉水絲草 (Cymodocea rotundata) 所組成,當他們被海浪拍打上岸後,便會成為灘岸地區的重要營養來源。

*泰來草是東沙島附近海域上常見的海草,葉片長而直且帶有細微黑斑,前端呈深紅或深咖啡色,在東沙主要分布在潟湖及島嶼四周,是東沙島上的優勢海草;圓葉水絲草亦是附近海域上常見的海草之一,其葉片長而直,尖端有小凹陷,主要分布在東沙島北、西、南的淺水海域。【5】

東沙島附近並沒有其他嚴重光害,島上的光害也極微,也因為如此,才有著極佳的觀星視野;觀星前,老師很細心的跟我們介紹北斗七星、夏季大三角以及春季大曲線等,讓我們可以對美麗的星空有著更深的認識。

前往空地觀星時,許多喜愛攝影的學員們都超級開心,這片星空根本美到令人屏息啊!
那個星啊,那個景啊,根本就像是來到仙境一般!大家迅速的拿起腳架,捕捉那令人屏息的一瞬間。

圖二十二、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碑與銀河

圖二十三、東沙島上所看見的銀河 (吳明翰 攝)

圖二十四、國家公園碑與NEOWISE彗星 (吳明翰 攝)

第三天


翌日清晨,大家起了一個大早,前往觀看日出,運氣很好的我們便見到早起的檸檬鯊(註2)在晨泳,也見到小隻的魟魚在淺灘掠游,大家精神全都因為這些小驚喜而振作起來。

註2:檸檬鯊外觀鑑種是觀看當下由海委會志工及海管處研究員口述說明與介紹,並非由圖鑑進行查證,經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網頁資料查證後,推測可能為尖齒檸檬鯊(Negaprion acutidens)。

圖二十五、露出背鰭的檸檬鯊

圖二十六、等待日出 (海巡署東南沙分署 攝)

 圖二十七、東沙島上的日出

圖二十八、美麗的白色沙灘卻有數不盡的海漂垃圾

圖二十九、高雄艦清晨便在外海等待我們歸去

圖三十、巧遇東沙島上的兇狠圓軸蟹

*兇狠圓軸蟹為地蟹科,是台灣最大型的陸蟹,最大體長可達12公分,其頰區密布短毛,呈三角形,公蟹的螯大小不同,除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外,在墾丁與臺江國家公園皆有其身影【6】。

隨後我們便前往國碑進行升旗典禮,看著逐漸升起的國旗,心裡很是感慨,也終於看到聽聞已久的國碑了。

圖三十一、島碑

圖三十二、國碑-南海屏障


圖三十三、國家公園碑

飯後,我們協助移除島上外來種植物,並協助種植原生種木本植物:毛苦參 (Sophora tomentosa),看似簡單的工作,卻花費我們大把心力,在炎炎夏日的東沙島上,真的是非常辛苦。

圖三十四、我們所種植的毛苦參幼苗 (海巡署東南沙分署 攝)

*毛苦參是東沙島上常見的植物之一,株高約1公尺左右,屬於低矮灌木,耐海風,在東沙島的潟湖兩側可常見,臺灣除了東沙外,蘭嶼、綠島及恆春低於50公尺海拔的部分海岸地區可見;其花為黃色,果莢長15~20公分,葉為羽狀複葉,極具觀賞價值【2】。

結束後,大家趕忙前往東沙島上的郵局寄明信片給自己的家人,為什麼島上會有郵局呢?這是因為“郵政之所及,主權之所在”,藉由郵局的郵務遞送範圍,證實東沙是由我國實際控制的。

圖三十五、可愛的東沙島郵局


圖三十六、郵局外牆上可愛的壁畫

圖三十七、與東沙指揮部合影 (吳明翰 攝)


圖三十八、島遠心近碑

東沙島離臺灣約400公里,一般人想登島是困難的,也因此當時看到這個圖三十八的碑文時感觸很深,儘管距離遙遠,但心卻是永遠與東沙同在,也永遠不會忘記這段時光的。

圖三十九、海洋國公園管理處東沙管理站

圖四十、東沙海洋研究中心

圖四十一、東沙基準點


圖四十二、東沙 - 南海明珠

午後約莫15:00,大家便再次搭乘接駁艇回到高雄艦上,看著越來越小的東沙島,心裡很是難過,待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此生不知還有幾次機會能再次上來呢?正當我感傷之際,“有海龜”,老師的聲音劃破我的思緒,隨著老師的目光望去,我看到了好大的綠蠵龜 (Chelonia mydas)!情緒也瞬間被這個突如其來的禮物緩衝不少,可惜出現速度太快而無法拍照記錄。

圖四十三、東沙附近海域是美麗的淡藍綠色

圖四十四、海水清透可見底部珊瑚

圖四十五、等候已久的高雄艦近在眼前

回到艦上後,我快速的盥洗,便趕緊與幾位學員上了艦橋,幸運的我們又再次看到數隻海豚躍出海面。

圖四十六、此行最後一次在艦上看夕陽

圖四十七、從船艙遠眺西下夕陽

當天晚上,我們再次前往甲板觀看星星,艦上關閉了幾個室外照明燈,刻意讓我們能有更好的觀星環境,這讓我們很是感動。

觀星結束後,大家各自成群,聊著彼此的心事,玩著桌遊,在艦上的最後一晚,大家都特別珍惜。

圖四十八、大家一起在後甲板觀看星星 (吳維常 攝)

第四天


隔日一早,約6:00左右,我便在船舷旁看到了遙遠的高雄85大樓,在大家離情依依的相互道別加臉書之際,船也很快速的回到碼頭,宣告我們旅程的結束。

圖四十九、清晨一早便見遠方的85大樓矗立在眼前

圖五十、旗津島的燈塔與高雄港石牌

圖五十一、學員們開心的在艦上合影留念 (海巡署東南沙分署 攝)

圖五十二、本次與會人員與學員開心的和高雄艦合影留念 (海巡署東南沙分署 攝)

這趟旅程對我而言,是很特別的,不僅帶給我很多新的人生經驗,也讓我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同學們以及從許多攝影同好上學習更多技巧,更重要是,他讓我能親自探訪東沙這神秘又美麗的島嶼,謝謝海委會、海巡署等多個協力單位,讓我們能有這個機會前往參訪,我會好好保存這次旅程的回憶,永遠不會遺忘的。

臺灣的海洋資源得天獨厚,許多國家的研究員也都讚不絕口,我們更應該珍惜所擁有的這些資源,垃圾、漁具不隨意丟棄,珍稀魚種不吃,不過度捕撈,這樣才能達到海洋資源的永續發展,讓後世能見見這片美麗的海洋。



參考資料

1. 鄭明修(2020)。東沙環礁在極端氣候下的調適與管理策率。大自然。p8 - 15。

2. 楊模麟 等(2010)。漂流萬里-東沙草木誌。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3. 李桃生 等(2012)。臺灣鳥類誌 ( 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4.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課(2015)。生物名錄:皺紋陸寄居蟹。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https://www.marine.gov.tw。

5. 楊模麟 等(2010)。波光綠茵-東沙海草床。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6. 邵廣昭 等(2015)。臺灣常見經濟性水產動植物圖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本BLOG內之圖片及其他創作內容適用下方授權方式。